山寨季中锦标赛,CBA为何是东施效颦? 悬殊实力下的无效仿效
山寨季中锦标赛,CBA为何是东施效颦?
CBA新推出了一项俱乐部杯赛,时间安排在国际篮联的窗口期,奖金总额接近千万元人民币。观众们反应热烈,将其比作是山寨版的NBA季中锦标赛。有人认为,既然NBA借鉴了CBA的季后赛附加赛模式,CBA引入季中锦标赛作为“回礼”似乎合情合理,但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恰当。
CBA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球队实力差距显著,赛季伊始,哪些队伍能闯入季后赛、哪些将排名垫底几乎已成定局。以今年的广州、四川和宁波为例,它们的联赛位置似乎早早被锁定。在此背景下,外界常批评球员缺乏进取心,但CBA本身在升降级制度上的保守,实质上保护了部分群体的既得利益,忽视了整体发展的需求。
以广州队为例,球队敢于大胆调整阵容,部分原因在于CBA缺乏升降级压力,即便成绩不佳,球队资产价值依旧。外界虽对CBA现状多有不满,但想要加入这一联盟,高额的门槛费是绕不开的现实。
另一边,安徽文一和香港金牛等队伍竞争激烈,即便香港金牛有机会进入CBA,升降级机制的缺失意味着这种变动对联赛生态的长期影响有限。因此,无论是季后赛附加赛还是季中锦标赛,都难以从根本上激活CBA的活力,反观NBA借鉴类似概念后却能迅速引起轰动。
这些浅显的道理,身为一个小型博主都能明了,联赛管理层不可能对此毫无认识。利用窗口期举办赛事本是填补空档的好时机,但盲目模仿并非解决之道。关于这近千万的奖金数额、其激励效果,以及可能引发的负面比赛态度,甚至加剧品牌信任危机的风险,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。
免责声明:本文章由会员“极目新闻”发布如果文章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